logo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商会介绍

商会简介
商会章程
会员单位
入会须知
商会领导
泉州概况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关上永中路金加元工矿机电商城2幢2楼
邮编:
电话:0871-67230003
传真:0871-67230003
E-mail:171335823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资讯  >  政策资讯 政策资讯

电商、生态、产业、文旅4个方面扶贫!云南省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1900-01-20 20:19:04 丨 阅读次数:911 丨 文章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3月25日,云南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文化旅游扶贫及生态扶贫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电商扶贫

 

2019年

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517.98亿元

五年来增长近20倍


一、创建电商示范引领体系
2015年以来,云南省推动96个县(市、区)入选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6个县(市、区)共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6.9亿元,示范县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实现了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贫困县全覆盖,全省88个贫困县已经全部列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五年来,共建成8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71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5576个村级服务网点、81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739个乡镇快递网点。

五年来,培育81家电商扶贫企业,电商扶贫服务网络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337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4.22万人,开展培训10.74万人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68.95万人。
2019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517.98亿元,增长36.36%,高于全国10.75个百分点,农村网络零售额五年来增长了近20倍。
二、深化政企合作
创新商务模式,遴选出34个“电商扶贫优秀农产品”品牌和“电商扶贫重点扶持农产品”品牌产品入驻扶贫联盟平台,上线产品规模和品牌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一,帮助扶贫地区农产品更好上行。
组织电商扶贫企业借助阿里村淘、聚划算等兴农扶贫平台,助力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商品化,拓展线上销售。
组织电商扶贫企业参与全国“双品网购节”,倡导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向消费者推荐贫困地区性价比高的“亲民”产品,构建贫困地区产品持续盈利新模式。
三、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围绕云南“绿色食品牌”八大重点产业,构建“产品库+公共服务+营销渠道”为架构的“一部手机云品荟”供应链平台。
开设线上扶贫专栏,对接贫困县“三品一标”企业,实现624户生产企业、678个品牌、6705个品类入驻;在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设立线下体验店,开设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专区,5430个单品入驻;以“一部手机云品荟”为载体,利用中国—南亚博览会、东西部消费扶贫协作等机制平台,拓展扶贫产品营销渠道;以“新消费场景+新零售传播”模式,开展“云厨房”网上直播,通过知名主播、县长直播“带货”等方式,提高扶贫产品的认知度、体验感和转化率。
四、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
2019年,全省入库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119个,累计完成投资192亿元;
全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96户,较2016年翻了一番,居西部省份第二位;
5A级物流企业增加至7户;云南省多家物流企业设立境外公司,跨境物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建投物流公司“云上营家”等一批智慧物流平台加快运营推广,上海天地汇公司先后在昆明、红河落地甩挂运输物流大数据平台税源结算中心;
129个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服务乡镇覆盖率达100%,实现贫困地区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
五、强化政策支持
扩大贫困地区市场经营主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稳增长扶持电商发展,支持第三方电商平台企业、电商园区、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开展电商经营活动,对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上行成效明显的经营主体给予重点支持。

 

 


生态扶贫

 

“十三五”以来

省88个贫困县完成营造林2529.54万亩

占全省完成面积78.7%


一、林草生态扶贫成效明显
2016年以来,共投入贫困地区林草项目资金380.09亿元,占全省林草总资金的79.07%,其中下达深度贫困地区180.44亿元,提前完成《云南省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林草生态扶贫扎实推进
“十三五”以来,重点围绕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3个方面,打好林草生态扶贫“组合拳”。
(一)生态保护促增收
利用专项资金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参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管护,实现生态得保护,贫困群众得增收。
目前,全省聘用生态护林员达17.04万名,居全国第一,每人每年平均增加9000多元收入,共带动17.04万个贫困家庭、70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二)生态治理促增收
“十三五”以来,全省88个贫困县共完成营造林2529.54万亩,占全省完成面积的78.7%,其中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营造林面积998.78万亩。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以来,省林草局争取到1294.06万亩退耕任务,安排到88个贫困县1212.81万亩,占总任务量的93.72%,并重点倾斜深度贫困地区,做到有退耕意愿的贫困户“应纳尽纳,应退尽退”。
截至2019年,全省重点安排贫困户退耕还林155.6万亩,惠及24.8万户99.3万人,补助期内贫困户可获得现金补助18.7亿元,户均7540元,人均1883元,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转移性收入。
通过生态工程的实施,全省88个贫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19%,比全省森林覆盖率62.4%高出0.79个百分点。
    (三)生态产业促增收

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目前,全省木本油料林种植面积5150万亩,人均1亩以上,核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首,成为贫困地区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
引导林草产业健康发展。通过规范核桃采收、加工等行为,引导全省开展核桃优果行动,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举办坚果博览会和组织参加脱贫攻坚推介活动等,加大云南林产品宣传推广力度,解决“卖难”问题。
通过林业贷款贴息促进产业扶贫增收。2019年,全省贫困县的林业贴息贷款规模达到30.78亿元,落实贴息资金6686.5万元。
积极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落地转化。“十三五”以来,在全省贫困县共开展103个中央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立推广示范基地4.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3万亩。
三、林业生态扶贫大有可为
继续将林草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林业项目首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需要,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
继续向国家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政策,并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做好生态护林员的“选、管、用”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80%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倾斜安排到贫困县,特别是“三区三州”、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等深度贫困地区。
依托林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发展特色优势林产业,形成一批树得起、站得住的产业,打造一批叫得响、推得开的品牌。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产业扶贫

 

2019年全省产业覆盖贫困户169.01万户基本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
一、产业覆盖方面
2019年,全省产业覆盖贫困户169.01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99.48%,基本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在扶贫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注重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有机结合,全省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20个特色县中贫困县比例为70%。
二、主体带动方面
2019年,全省带贫农业龙头企业4624个,贫困户71.34万户;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1.82万个、贫困户114.3万户。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模式,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将单家独户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促进稳定脱贫增收;
全省共有2.9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5.71万户,主体带动率97.54%。
三、指导服务方面
全省共遴选聘用产业发展指导员2.86万人,对贫困户开展面对面的生产经营指导服务。
依托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立436个专家组,与88个贫困县建立了农业科技对口帮扶机制。
组建“三区三州”专家服务团,由马铃薯、牧草、花卉3个产业16名专家对口指导迪庆州,茶叶、蔬菜、草果、中药材、中蜂5个产业25名专家对口指导怒江州,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开展生产技术服务。
四、产销对接方面
2019年,组织贫困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参加8场全国性产销对接活动,其中在省内举办4场,现场签约金额16.94亿元。
2019年,全省90.4%的贫困户从产业扶贫中获得了收入,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幅12.3%,增速比上年快1.9个百分点、比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高0.8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扶贫

 

近四年来

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9.25亿人次

收入达7300亿元

 

四年来,全省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超过5700个,其中,文化扶贫项目4000余个,乡村旅游项目1700个,完成乡村文化旅游投资1032.4亿元,全省有规模游客接待的贫困村达1000余个,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旅游者超过9.2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达7300亿元,文化旅游累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达到75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


全省文化和旅游扶贫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构建推进文化旅游扶贫政策体系

 

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旅游扶贫专项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扶贫文件,构建了全省文化旅游扶贫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和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乡、村认定规范,推进文化旅游扶贫标准化发展。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三区三州”重点区域,帮助制定了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云旅发〔2018〕2号),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

 

、加强旅游扶贫示范推广

 

推进了“123518精准旅游扶贫工程”,即建设1个旅游扶贫示范州(怒江州)、2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3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5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培育1万户旅游扶贫示范户,文化旅游综合带动8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目前,怒江州美丽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大滇西旅游环线启动建设,独龙江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怒江3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加快推进建设。全省认定命名了2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3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村,10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县(市、区)组织培育了1万余户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户。通过四年的创建培育,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三、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新创建及改扩建一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省88个贫困县已建设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882个、达标率占73.6%,已建成达标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356个、达标率占79.2%,县级图书馆评估定级达到三级以上的有85个、达标率96.6%,县级文化馆评估定级达到三级以上的有77个、达标率87.5%。

 

88个贫困县所有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实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同时,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组织开展乡村旅游厕所建设,全省完成乡村旅游厕所及分布在乡村的旅游交通沿线旅游厕所建设1100座,带动提升乡村厕所文明。推动各地建设了一批乡村游客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夯实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四、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

 

四年来,按每个村2万元的标准持续为贫困县行政村安排文化器材购置补助资金,为88个贫困县近1万个贫困村安排了文化活动设备购置资金近2亿元。

 

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圆梦工程”、“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每年选派500人以上,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

 

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一批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打造了《白鹭归来》、《独龙天路》、《幸福花山》等一批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以脱贫攻坚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等获奖典型人物为原型,创作排演了一批反映决战脱贫攻坚的舞台艺术及美术作品。

 

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5万余场,覆盖观众6000余万人次,真正起到了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五、加大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支撑力度

 

在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企业服务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品牌创建给予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在云南文化旅游形象广告片、各类文旅展会、赴国(境)外开展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海外品牌宣传推广平台上加大对贫困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推介力度,在南博会、旅交会上为深度贫困地区免费提供扶贫展位,加大“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宣传。

 

在人才培训智力支持上,组织开展乡村旅游暨旅游扶贫、导游服务技能、旅游行政及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旅游景区规划管理、酒店管理、藏区导游培训等6个方面送教上门培训,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文化旅游院校、文化旅游企业组织开展文化旅游扶贫培训,四年累计培训超过20万人次。

 

组织文化旅游专家赴基层开展调研指导,组织到贫困县开展“云旅四季论坛”,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家服务团文化旅游分团调研指导服务,在扶贫的同时,把扶志扶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商会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关上永中路金加元工矿机电商城2幢2楼 Tel:0871-67230003
版权所有:昆明市泉州,本网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本网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滇ICP备1400125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1111号 技术支持:云南商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