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7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问题导向,聚力重点任务,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回望今年上半年,昆明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在扩大开放的潮流中,聚力产业提升,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由“大”变“强”,由“快”变“高”。今天,本报以“聚力重点 促稳增长”为核心推出专题报道。
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正在春城渐次展开——推行“3550”改革、512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出台“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11条措施等,激荡起昆明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昆明通过绘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线图,把曾经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的短板逐渐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批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推进昆明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活力
奏响效能提升强音
今年,昆明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改进流程、简化环节、信息共享、压缩时限,在全市推行“3550”改革,即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
即便如此,昆明仍觉不够高效。最近,昆明再次发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强音——把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由50个工作日缩减至40个工作日,包含建设项目从启动土地招拍挂到开工建设的所有环节。
看似简单的时间缩减,在投资商眼里却是昆明的高效与开放。一位在昆明投资物流园区的投资商告诉记者,此次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审批改革,简单看是再次缩短了审批时间,深层次看是昆明各级职能部门协同效能提高了。以施工图审查为例,以前消防、人防等审查审批是投资商最“头大”的事情,需要左右协调、上下沟通,费时耗力更伤神,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抗震设计、消防工程、人防工程等审查,施行一次告知审图制度,减少了企业、投资商不必要的申报材料,最快在7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初次审查,至多也不会超过10个工作日。
在上述投资商看来,没有开放的思想、解放的思维,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改革的。从某种角度说,昆明是一个管理规范、办事效率高、具有投资价值的地方。投资商“脚尖”对准的方向,显然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最佳指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昆明实际引进市外资金累计622.5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1.9%,超进度1.9%。相比去年增长12.2%。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7户,同比增长54.05%。合同利用外资41.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超过510%。昆明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合同利用外资均呈现“双增长”态势,这无疑是对昆明“高效与开放”的最佳注释。
补短板
依托资源禀赋扬长避短
不可否认,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昆明也存在产业发展不充分、同质化、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为此,昆明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有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4个新兴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据统计,2017年,昆明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2.6%和17.5%,高于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12.5和7.4个百分点。
在云南省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多个云计算、大数据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目前,浪潮云计算产业园一期已投入运营,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启明星辰信息安全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华为、微软、谷歌等400户企业入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显示,昆明市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方面获得国务院表扬。基于此,昆明正向国家积极争取在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创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等相关工作中,对昆明市给予优先支持和政策倾斜。这意味着昆明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在绿色能源及水电铝材一体化工作方面,昆明正围绕新材料、新技术创新发展。在高新区马金铺片区的云南冶金集团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研发基地,一种利用铝-空气转化为电能新技术的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让人印象深刻。从体积上看,一个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只是两组传统铅酸电池的一半,但储电量高出1倍,使用寿命高出6倍。这样领先全国的技术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正改变和提升着昆明又一项产业的竞争力。
目前,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已经在昆明具备了规模化工业生产条件,并先后应用到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冷链物流车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增程充电等方面。
强实体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事实上,像这样的产业转型升级案例在昆明有很多。在昆明海口工业园区,云南滇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出的“高档浮法玻璃”看似普通,却具有高透光、高阻隔、隔音、隔热等多种优点。这一技术是全球首创、国际领先,这款新型节能科技产品也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可以说,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昆明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条措施、出台工业攻坚三年行动意见等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实效。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生产运营良好,北汽、宝能、东风云汽、江铃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加快推进。其中,在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建设方面,2017年底,省天然气公司富民支线已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方面,到今年5月底,昆明已建成充电站点近100个、充电桩2510个,总功率达到23809千瓦,其中直流充电桩820个,交流充电桩1690个。
在大健康产业方面,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取得进展,康美健康城、国药集团中药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云南阜外医院大健康园区、阿里健康等项目加快推进。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费森尤斯医疗集团投资316万美元新建的盘龙费森尤斯血液透析中心,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昆明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
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昆明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深入实施,昆明成功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同时,昆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保利、绿地等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巫家坝片区。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部(楼宇)经济方面,昆明的吸引力正不断加强,到2017年底,昆明商务楼宇超过200幢,投入运营的商务楼宇面积超1400万平方米。其中,保有税收千万元楼宇31幢,与2016年相比新增6幢;保有税收亿元楼宇19幢,与2016年相比新增2幢。目前,昆明正制定新一轮总部楼宇经济扶持政策以及楼宇评级标准。
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下,昆明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昆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8.78亿元,增长29.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3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1.2亿元,增长9.4%。
下半年,昆明将围绕“三张牌”和“4+4”重点产业培育,继续以新能源汽车及智能装备制造、清洁载能产业、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为重点,持续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力争全年亿元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开工40个、竣工30个。同时,推进滇中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等176个在建项目建设,争取启明星辰产业园等165个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确保今年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低于20%。(来源:昆明日报)